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员感悟
分享到:

若人间也有极乐世界 , 一定是你的样子

  • 2018-04-20  |  
  • 来源:网络  |  
  • 负责编辑:小编  |  
  • 点击:

—天台山慈恩寺古洞禅修记



文:1702期禅七学员:圆洲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着僧袍,绾青丝,寅时起,勤诵经,觉呼吸,敬行香,人不堪其忧,吾也不改其乐。


这里不设“门票”,未来也不设“门票”,不设“香花券”。


这里的出家人秉承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住持智渡法师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作,勤苦工作。


这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这里除了住持和出家师,人人皆称师兄,无高低贵贱,男女老幼之分。


从未想过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以这样的方式开始。



在来到这里之前,我是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对佛教佛学佛法只是尊重。可能是受文学及影视作品的影响,以为是那些遭受了重大创伤而无法解脱的人才会了却尘缘出家修行,到慈恩寺后,我才发现,我的观念是错误的。2016年农历的最后一个月,冥冥中仿佛受着某种力量的指引,在排除了各种困难,辗转了各种交通工具之后,我在除夕当天下午五点多,在此起彼伏的烟花爆竹声中,终于达到了天台县城。街上已经很少行人了,好不容易拦了一辆出租车,说出寺院名字,司机师傅表示迷茫,只好翻出禅修群里一位当地师兄给出的具体位置,司机才勉强知道了大概位置!


路上他问我,为什么大过年的来慈恩寺,我说修行。然后他仿佛嘲笑的说,你真牛。是这样的吗,在举国团圆的日子,我为什么要不远万里来到一个连当地人都陌生的地方,只是为了给心中的疑惑寻找答案吗?



第一眼看到的样子,寺院正在施工,留个纪念,下次再去的时候应该看不到了。


(年夜饭,很香。)



茶话会那天悄悄拍的,想留个纪念。



大寮,就是我们俗称的食堂。平时到了用斋或者药石(晚饭)的时间,有师兄打钟,师父就坐在中间,每个进来的人对师父行礼之后才回到自己的座位。大家一起诵经,等待义工师兄们分饭,师父会做一些开示,有时是讲寺里的故事或者一些见闻趣事。师父说用斋是积福的,吃饭是消福的。大寮的食物是信众供养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粮食。有次大家都去洗碗的时候,有位义工师兄看到桌子上不知是谁掉了根面条,就默默捡起来放在自己的碗里。净仲师父也说过,要珍惜信众和义工的劳动,实在吃不下的饭可以倒到他碗里,但如果倒掉被他看见,一定会挨骂。回来工作之后,在单位食堂的每一餐,脑海里都会想起这一幕幕,会把打来的食物都吃完,不给餐桌上留下污渍,尽量少给食堂的工作人员带来麻烦。珍惜和用心对待食物,也是一种福报吧。


净骧师兄说寺里的义工师兄们都是来发心修行的,除了上早晚课诵经打坐之外,还要做饭、洗衣、出坡劳作,从事寺内各种事务,不辞劳苦,不取报酬。就像慧旭师兄说的,每次施主们的悠长假期就是天台山慈恩寺义工们的劳动节,春节这期禅修人数很多,诸事繁杂,感恩所有义工师兄们的辛苦付出和陪伴。


(圣清师父,从念慧师兄的文章中找到的图片)


网上报名的时候咨询的就是圣清师父,也是我到寺里之后见到的第一个出家师,每天都笑呵呵的,经常带一个黑色的特别卡哇伊的耳暖,有时也会有一些自己的小脾气,特别幽默可爱。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去客房还居士服,其实已经很晚了,客房已经锁门了,他丝毫没有不耐烦,还跟我和圆涌师兄聊了好多。他说你这么大老远的过来,就是你的佛缘,是之前种下的因,才有了你今天来修行来皈依这个果。感恩圣清师父。


(忆福来处篝火晚会)


除夕晚上的篝火晚会,义工师兄们在大雄宝殿如此神圣的地方翩翩起舞。之前念慧师兄在群里征集节目,当时因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当天赶到,所以没有报名,真心后悔没有把自己的舞蹈衣带过去。好多义工师兄各有所长,为寺里做着无私的贡献,一直在想,若是我有机会来此做义工,能为寺里做些什么,洗衣做饭,出坡劳动,都不是强项啊,越想越觉得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后来茶话会法师父说,佛教也要与时俱进,今年第一次尝试篝火晚会就非常好,而且现在很多法事都是有歌舞的,这种形式也是很好的。听到师父这样说特别开心,好像找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自己一直在跳舞和练习瑜伽的,古筝也在坚持弹,希望有一天自己有因缘为寺里做出贡献。


篝火晚会之后是祈福法会,需要重新布置场地,师父和大家一起劳动,篝火盆烧的通红,师父拿着铁锹往外运,还一直提醒大家不要烫着,有个穿着义工的黄色马甲的小男孩,大概十岁左右,也在人堆里忙着搬桌子摆拜凳,后来的几天也一直看到他和其他义工师兄们一起劳动,这大概就是潜移默化的榜样的力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一定有颗温暖的崇德向善的心吧。


(烧头香,有幸摄影师抓拍到。)


师父说,现在社会上都迷信烧头香敲头钟,甚至头香被炒到几百万元,不要被这种行为愚弄。佛法不是迷信,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有幸在师父的诵经加持下,依次每个人都烧头香、敲头钟。


(诵经父母恩重难报经八大人觉经吉祥经业报差别经)


从来不知道南方的冬天这么冷,虽然是北方人,但习惯了暖气,对南方这样湿冷的冬天很不适应,义工师兄们洗干净的被褥很厚,但晚上还是冷的手脚冰凉,自己带了个装水的热水袋,却不舍得灌水。因为寺里的水是天然的矿泉水,除了喝,连洗碗洗脸都觉得浪费。每天凌晨四点开始早课,三点半会有出家师敲晨钟,年年如此、日日如此。,虽然很冷,大家也都按时起来。领诵早课的是净仲师父。也许是出家前在酒吧工作的原因,声音特别棒,唱歌好听,诵经也好听,禅茶的时候放着音乐,感觉他都唱嗨了。大部分时间都是他带着大家禅修,给大家答疑解惑。从念慧师兄的文章里,才知道他以前也是在寺里做居士义工,后来才出家的。很遗憾这次没有多多向他请教佛法,感恩净仲师父。


(净仲师父从念慧师兄文章中找到的图片)


净骧师兄说以前寺里的师父们是没有工资的,现在也就是一个月象征性的二百元。并不像网络上那些个传闻,说是某些寺庙的出家师父们月入上万元。的确,寺里的清修是很苦的,但是接触到的师父们都是特别活泼外向开朗快乐的,从他们身上看不到青灯古佛的悲苦。圆理师父若在世俗中,应该是个妙龄少女吧,夸她领诵佛经的声音好听,她还会害羞,不好意思的笑;圣海师是个帅小伙,脸上总挂着笑,他每次穿着披风的时候,好像是披着魔法袍的哈利波特。诵经的时候声音最大,伴随着敲击木鱼的节奏,头点的像捣蒜。有一天晚上大概九点多了吧,熄灯的打板声早就过了,我跟圆涌师兄洗头发回来,听到圣海师还在大声的诵经,那么的忘我和投入。圣鹏师特别寡言,现在想来,除了诵经,貌似没有听到他讲话过。茶话会上,师父让大家谈谈演出的感想,轮到他的时候,他说不出话来,捧着一块饼献给师父,然后行礼坐下,继续沉默。在路上碰到他给他行礼,他都是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有天晚课结束,从大殿往回走,安静的夜里只听见他在钟鼓楼里大声地诵经,天空中的星星随着他的声音在眨啊眨,感觉他就像个扫地僧一样,不言不语,却是有很深功夫的。师父们的快乐大概是因为他们是在渡己而非渡人吧。感恩所有师父们的付出和陪伴。


(禅茶)


莲花灯温暖地照亮了古洞,禅乐声声,让人的心彻底安静下来,前尘往事都涌上心头,我听见自己的眼泪,也听见好多人窸窣拭泪的声音,大概在离佛祖最近的地方,在苦海中沉浮的我们才能打开心扉,然后放下,重新上路。


(师父在劳作)


有天禅茶结束从大殿出来,迎面看到这一幕,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师父年龄大了,为挽留慈公老法师情愿折寿十年,一夕苍老,之前从梯子上摔下扭伤了脚,却从未放弃劳作。后来从净骧师兄那里听到的,从念慧师兄文章中看到的,师父一直是这样,为达成慈公老法师把这里打造成人人来转转都能成佛的佛国的愿望,一直不辞辛劳,最开始的只有两千元钱、给工人发不出工资过年的时候到外面躲债,去缅甸请佛像,开发古洞,自己亲自雕刻佛像,一直到现在寺院的建设,我不知道这一路师父都经历和承受了什么,永远看到的都是他慈祥博爱的神情,走起路来大步流星,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干不完的活。在我看来,他就是佛。唯愿师父吉祥安康,阿弥陀佛!



(禅堂行香)


师父教我们觉知呼吸,给我们香板加持,当在禅堂里甩开袖子自在地行起来的时候,突然发现,那些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思绪念头,不去理会,真的就会飘走了。


迎财神法会后,由于时间延误,师父第一次在大寮集体罚跪所有的出家师们,师父说只要有出离心,便能富甲天下,钱财对于出家人来说有什么用,如果有下次,师父就要自惩了。规矩、守时、常存敬畏之心,师父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也给周围的人树立了榜样。经常看到出家师们望向师父的眼神,满满的虔诚和尊敬。


看群里有师兄说自己是带着忧郁症来的,我想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都是带着烦恼的吧,人人都是苦海沉浮,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感觉师父好像一个会说话的树洞,大家把自己的苦水倒进去,师父给每个人一一化解。短暂的停留究竟能带给我们多大触动,多少改变呢,我不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到现在我也不能把早课晚课的内容完整的念下来,对经文的内容也不甚理解,也不会说佛教的言语用词,也不懂很多仪式规矩。可是当我在皈依仪式上,在没有登记信息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搬着拜凳跪在大殿中间时,我知道这是我以后要亲近的善师善法善友,我甚至不敢抬眼望师父,觉得他就是佛,只有恭敬,不敢正视,只能在他问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能不能受的时候,噙着泪水,大声的答能受。



回到世俗中,想念越来越浓,只有潜心修行,行善事做好人,才觉得自己离师父离师兄们离慈恩寺很近,我以后会常“回家”,也许有一天能放下所有世事烦扰的时候,我也能长长久久地留在那里。阿弥陀佛!



文:1702期禅七学员:圆洲


点击:我也要报名禅修


分享到:
联系地址:中國·浙江省·天台县·水南村西 Copyright © 2000-2021  中國天台山慈恩寺  WWW.CIENSI.NET  ICP备案号:浙ICP备15031353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