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员感悟
分享到:

纪实:揭秘慈恩寺出家人的生活(中篇)

  • 2018-04-18  |  
  • 来源:网络  |  
  • 负责编辑:小编  |  
  • 点击:


如你错过了精彩的上篇:先点击这里


文|念慧居士


为何慈恩寺的修行条件艰苦得多,却有那么多人发心留在这儿出家?


为何父母欢喜地送子女在慈恩寺出家?


(五)刚柔并济


(图为:慈恩寺的清晨)


晨三点半,慈恩寺的钟声打破了夜的沉静,正在被窝中熟睡的我,被好友念贞师兄推醒,一脸木然的我只得迅速换衣洗漱,裹件厚的外套出门,准备上大雄宝殿参加早课。


(图为:寂古师敲响了晨钟)


离钟鼓楼愈近,耳边传来的愈是阵阵古朴厚重的梵钟声,搭配着清澈洪亮的唱诵,听得我像触了电似得一阵发麻,一下子精神了起来,我停下了脚步,细细地聆听着:“……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这好嗓子,一听就是寂古师!”念贞师兄兴奋的说,“我也听出来了,寂古师的嗓音富有阳刚之气,听了教人身心都清净了……”我与念贞师兄两人默默伫在钟鼓楼下听了好一会儿,直到被路过的同修催促,才迈开步子朝着大雄宝殿的方向奔去。


(图为:慈恩寺举办的禅七)


参加慈恩寺首期禅七的当天,寺院“古式”的禅修设备,“繁多”的禅堂仪规,令我感到十分新奇。只见众出家师们统一身着灰色长褂,各个手扛香板,一脸庄严肃穆,眼瞅这架势,我心中顿感不妙:“完了,以目前的腿脚功夫,明显是自个儿送上门讨打来了!”想溜之大吉可为时已晚,“止静”板响后,我只得一动不动的双腿盘坐着,摆摆样子,假装禅定中,心里边数着呼吸边打妄想:“这禅堂上的“教练员”可真不少,看着好眼熟……想当初,他们和我同样是寺院的义工,可如今各个呈现出家师的威仪相,今天怎么也得把我这腰杆挺直,保持坐姿,不能让这帮“熟人”们笑话我始终没个长进。”


(图为:寂古师领众操练“慈恩操”)


一炷香的时间好不容易熬过去……接着是第二炷香,我实在“端”不住了,耸了耸肩,略微的挪动下僵硬的肢体,想放松缓一会儿,便往身后的石壁上一靠,只察觉瞬间肩膀“砰”的一下!我挨了个板子,抬眼一看,是寂古师。难道他的后脑勺还长了一双眼睛,我这点小动作也能被发现?方才明明已见他从我跟前走了过去,背对着我……真没想到,他竟然使出了“迂回”战术。


(图为:禅堂仪规)


眼看“诡计”被识破,我只得再次端正坐姿,继续数着呼吸,直到“开静”后,见寂古师手持香板,落在地上发力一击:“参起来!”我赶忙跟在同修身后小跑起来。在禅堂中,围成一圈儿以较快步伐顺时针行走,称作“跑香”又叫“行香”。


为人朴实,性格坚忍,纪律性强,是寂古师给我留下的印象。寂古师有着较常人更顽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我想,这与他曾当过兵,受过严格的训练有关。他独特的气质,和他的法名一样: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深山修行,还淳返古。


(图为:禅堂仪规)


上午的禅修课程已结束,我路过寺院的客堂,见寂古师也在,我便主动上前与他打招呼。许久不见,他比从前清瘦了不少,寂古师笑呵呵地问:“我看你老是来回的折腾?怎么不留下来修行啊?”我尴尬的咧着嘴,挠了挠脑袋说:“我也想啊!可我还有些事没办完……可是……”可不是?在凡夫俗子的眼中,最多只是以休闲度假的心态往返于寺院,怀着一片诚意“看望”过师父后,便匆匆离去,我们永远都有办不完的事,放不下的人,填不满的欲望和说不尽的可是。


论刚柔之道,寂古师为慈恩寺阳刚型的代表人物,而温柔型的代表人物,还数寺院里“海拔”最高的出家师---圣等师也。


住持智渡法师曾说:“身材高大的人,缘于无畏布施中修来。”


(图为:圣等师念诵佛经)


圣等师是我接触过,脾气最好的出家师,瞧他那修长笔直的鼻梁,眉眼中饱含着善意,一张椭圆略显长型的脸上仿佛写着:“没事啊,没事,有话慢慢说,有话好好说……”


我想即便有天大怒气的人,只要与圣等师待上一小会儿,顷刻间,暴怒化为乌有。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可这秀才一旦出家,修炼出“高情商”,面对再凶蛮的壮汉,也能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展现出修行人豁达的胸襟和忍辱的智慧。


(图为:出家前的圣等师认真上早课)


出家前的圣等师,初到寺院是我亲自接待的。当时的我正负责寺院客堂的接待工作,只见这“大个子”朴实憨厚,待人有礼,他瞧见客堂中来客们络绎不绝,义工们忙得应接不暇,便自发地加入了义工团队,还主动为义工的工作内容和流程优化提出了中肯的建议。闲暇时候,他常来客堂转悠,时不时地问我:“除了供灯、供水、供斋和祈福,寺院里还有哪些我可以随喜、积福的项目?”我思考片刻,回答:“你可以随喜助印白玉《大藏经》。”圣等师一脸欢喜的表情:“好……好,你帮我登记一下,我要助印……”我的内心为之感叹,这“大个子”的布施心真值得随学和称赞!


(图为:圣等师出坡劳作)


从当值寺院“供灯供水”的义工,到欲剃发出家,圣等师的心路历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对我的“采访”,圣等师很平静的说:“曾经的我在社会中,一次次抱着希望而去,一次次迷茫而回;偶然的机会,出家了,本不抱希望而去,却满载而归。”难道这就是“宿世的佛缘”?又或是“业力的牵引”?望着圣等师远去的背影,我陷入了深思。


(六)老来出家


在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男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是出家。一个男孩到长大成人要出三次家,一般在5岁到15岁首次出家,20岁左右再度出家,直至年老退休后,仍可出家修行。出家一次,可以是几天、几个月、几年,也可能是终生。


当地的国民们认为不出家礼佛,会被人瞧不起。送孩子出家,准备华丽而隆重的出家仪式,这对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要。他们认为出家不仅能够修身养性,学习佛法,端正对世事的态度,还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替父母及家族祈福积德。


(图为:净庆师剃度出家)


《本缘经》中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


在天台山慈恩寺里,有一位“老来出家”的修行者,信众们尊称他,净庆师。年逾半百的净庆师,也是从义工中蜕变而来。按他的原话说:“原来发心在寺院客堂里做接待、看管库房、干些杂工……”


(图为:净庆师剃度出家,换上僧衣)


星云大师说:“一个人如果从年轻时就有信仰,老来自己可以看经、念佛、禅坐,养成在生活中“以佛为伴,以法为用,以僧为友”,则老来不但不会孤单寂寞,甚至可以活得怡然自得、丰富多采。”


净庆师决心留在慈恩寺出家修行,此乃明智之举。看来这一年多来的义工劳作,使得他福慧资粮俱增。俗语说,姜还是老的辣。论解脱之道,老姜一旦开了窍,可比咱们这些嫩茬儿跑得快。


平日在寺院中来来往往的,有不少老居士。许多老人家称自己已错过了修行的最佳年华,不具备出家的资格。进而顾影自怜,唉声叹息,认为自己最终只能当一个“普通”的念佛老人。


(图为:净庆师和义工们出坡劳作)


事实上,只要身体健康,具备生活自理的能力,中老年人出家修行,也是值得大众赞叹随喜的。所以别把“出家资格”想得太复杂,修行的目的是要了生死,断烦恼;如果为了衣食无忧,安度晚年而出家,就没有意义了。 


禅堂之上,我留意到净庆师那略带颤巍的脚步,他正屏住呼吸,两膝微曲,两臂曲抱于腹前,双手虎口相对……有模有样地练习着“站桩”。虽与他相识不深,却看出了他内心对于修学佛法有着强烈的渴望,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屹立不倒的身躯,像一株耸立在山巅的青松,仿佛正对世人宣说着:“任凭无常考验,菩提道心不退。”


(图为:净庆师向智渡法师学习绘画佛像)


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我与净庆师取得了联系。电话中,我颇有礼貌的向他请教修行心得,实际是“摸底调查”,迫切地想了解他出家后有哪些收获,修出了什么?净庆师沉默了一会儿,说:“我觉得自己跟对了一个好师父。”


(图为:净庆师正注视着住持智渡法师)


最近的一次,我打开朋友圈,好友念袀师兄上传了一些慈恩寺出家师父们的最新动态。其中有一张照片,捕捉到了净庆师正在一旁全神贯注的注视着住持智渡法师,他的那双眼睛清澈晶莹,微微转动的眼珠流露着一层梦幻般的光彩,这一幕让我不禁联想起他的实际年龄,犹如天壤之别!在智渡法师慈悲和智慧光芒的照耀下,净庆师的内心已净化如孩童般,他天真无邪的笑容,像一股甘泉涌入我的心田,那是一种安稳的,对于幸福的觉知。一如慈恩寺的午后,暖暖阳光缓缓抚摸着大地,显得异常温柔。


(七)谁说女子不如男


-----记慈恩寺下院“吉龙禅院”圆德师


《增一阿含经》云:“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无论白种人或黑种人,上至国王下至平民百姓,或男或女,人人皆有佛性。只要在因地上精进用功,当烦恼漏尽,自然就成道证果,果位不会因为男女差别而有所不同。


末法时期,女众出家修行不但要有坚定的意志,非凡的魄力,还需要有宿世的福报。


在天台山慈恩寺的下院“吉龙禅院”,住着几位女众出家师。她们持戒严谨、修学勤勉、道心坚定,相互间保持着恭敬、和睦共处的和合文化,誓愿生生世世护持佛陀正法。


(图为:慈恩寺下院---吉龙禅院的美景)


初来慈恩寺的我,对于“出家”的功德不太理解,却懵懵懂懂、随波逐流的参与了一场出家法会,眼睁睁地看着两位女众剃度出家,一位是刚满18岁的花季女孩,一位是风华正茂、正值青春年华的圆德师,当时的我感到无比揪心,泗涕横流,泣不成声......整场法会,我从头哭到尾,内心始终认为,那位女孩的母亲是一名“狂热”的佛门信众,“狠心”之下送女儿出家是“情有可原”。然而“可怜”的圆德师,究竟是遭受了怎样的“屈辱”,才迫使她走上如今这条“绝路”,这其中必有“冤情”。


(图为:圆德师在击鼓)


出家法会结束后,我仍沉浸在悲愤中,一路上痛哭流涕,抑制不住内心的迷惑和冲动,我一股脑儿追上了住持智渡法师,朝着智渡法师喊:“师父,您说要随喜出家的功德,我这哭得稀里哗啦的,实在不知喜从何来?”


他老人家却乐呵呵的说:“等你也到了这么一天,再使劲的'哭'吧!”


眼看覆水难收,圆德师出家的事已成定局。后来与圆德师的相处中,我怎么看,她也不像是内心敏感脆弱,行事易冲动之人。相反的,圆德师的性格坚韧、顽强,她面对挫折和磨难从不退缩,有着迎难直上的魄力。古人云:隐忍以行,为大丈夫之勇。像寒冬里待放的梅花,冰山下隐藏的岩浆,圆德师隐忍的修行品格,得到许多同修们的赞叹与钦佩。


(图为:圆德师顶礼住持智渡法师)


圆德师还有一个身份,是寺院的“整点报时”。因为她修法精进,在每日上午早课刚结束,或是下午的二三点,或是黄昏时间,大老远的都能听到从圆德师房里传出阵阵的修法妙音声。


慈恩寺住持智渡法师再三的强调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唯以精进而得成就!”


后来,寺院的师兄们各个都发奋精进修行,看来住持智渡法师的开示,大伙们都听进去了。于是,我向寺院的慧旭师兄请教他是如何做到谨遵师训,坚持每日精进修法。慧旭师兄却说:“我原来不是这样的,自从经常路过圆德师闭关修行的房间,每日听着她房里传来法器声,越听我越觉得忏愧,于是也就跟着一起修了起来。”


(图为:圆德师在田里劳作)


犹记去年夏天,我在慈恩寺“体验”闭关,被“囚禁”在房中的我正孤身一人盘腿念咒,听到隔壁房里传来沉闷的“砰…砰”声,一声接着一声,那是用身体撞击拜垫发出的声响,想必是圆德师在磕大头,听说她在此闭关苦修,看来的确如此。


(图为:圆德师在田里劳作)


在寺院里住久了,善根渐长的我,发现出家修行并不像电视、电影中描述的,把出家当做避世、厌世、失意,受了重大的打击,才遁入空门。出家人的心态大多积极阳光,慈悲友好,充满了正能量,看着她们活得清净自在,无忧无虑的,我也心生羡慕。一次经过圆德师的房门,看到她正手拿剃刀剃除新长的黑发,口中默念着偈颂,我凑上前,关切的问到:“用剃刀刮头皮,疼吗?”圆德师转过头,与我四目相对:“不疼,人的头皮啊,可硬了,要不你也试一试?”“不……不必了!”我吓得惶恐而逃。


(图为:“吉龙禅院”出家女众们出坡劳作)


《佛说施灯功德经》中云:“彼施灯者所得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算数,唯有如来乃能了知。”


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五,纪念上永下慈老法师的圣诞,慈恩寺内将举办“供灯祈福法会”。愿大众们都能早日点亮心灵的明灯,找回各自本性,为天台山慈恩寺众出家师们共同的心愿。


(图为:慈恩寺供灯法会)


在慈恩寺诸佛菩萨前供奉的盏盏明灯,源于圆德师与慈恩寺的下院“吉龙禅院”的出家女众们手工制作而成。先将凝固的酥油包用滚烫的热水进行溶解,待其化为液态的酥油,再徒手灌装进每个独立的玻璃杯底座内。液态酥油的温度炽热,很容易伤到手。我因忍受不了被灼伤的疼痛,只能当个旁观者,眼看着圆德师因长期劳作而变得粗糙的双手,挂满了半凝固的酥油,她却连眉头也没皱。


(图为:慈恩寺供灯法会)


都说女为悦己者容,世间的女子,有哪个不爱惜自己的容颜?吉龙禅院的女众出家师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生命护持着佛陀的正法,她们是我人生中难得一见的美好风景;她们的一举一动,无时不刻的向世人诠释着出家修行的真正涵义。她们的愿望犹如那一盏盏,盛满慈悲之爱的酥油灯,点亮了慈恩寺的夜,照进了我的生命,庄严了佛净土,浪漫了三千大千世界。


(八)脱胎换骨


(图为:慈恩寺大雄宝殿“释迦摩尼佛像”)


佛陀在涅盘之际,告诫阿难尊者:“以戒为师”。戒为无上菩提本,现代人们喜好安逸,一旦贪图安逸,言行举止放纵无度,必将感召轮回之苦。佛说人生有八苦,没有苦就没有出离的动力,相比某些外道,他们所修的“苦行”为常人所难以接受。大乘佛法不修“无益苦行”,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知见,了解何为正信的佛教,否则一味的盲修瞎练,容易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误入歧途,与正法背道而驰。


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也曾跌过不少跟头,拜过“大仙”、烧过“金元宝”、做过不少场“法事”,在一次偶然间,我有幸遇到了天台山慈恩寺的住持智渡法师,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在智渡法师的悉心教导和诸位同修的齐力协助下,总算是把我扶上了“正道”。


我曾再而三的观察和思考,为何慈恩寺的修行条件艰苦得多,却有那么多的人发心留在这儿出家?


(图为:慈恩寺白玉塔塔架拆装、玉塔吊装)


这一切,与慈恩寺住持智渡法师的智悲大愿,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话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真正学佛修行的人,未见法性之前,不能离去善知识,因为佛陀曾说,亲近善知识是证悟法性必备的条件之一。


《法华经》卷七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天台山慈恩寺不设“门票”,未来也不设“门票”,不设“香花券”。出家人秉承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住持智渡法师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


(图为:慈恩寺智渡法师辛勤劳作)


“出坡”不仅是维系僧团运作的重要制度,更是成就大众道业的胜妙福田。


六祖大师说:“不离自性,即是福田。”在禅林中,祖师都是出于寺院中最卑微地位的出家人,如煮饭的饭头、挑水的水头、种菜的菜头、烧火的火头等,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我在慈恩寺日常的义工劳作中,深刻的体会到内心的踏实和利益大众的快乐,亦能学习各项技能,累积福德资粮,扩大心量。从而让自己改头换面,脱胎换骨。


(图为:慈恩寺出家众和义工们出坡劳作)


出家众和义工们上下合力,分工合作,共同为建设寺院,弘扬正法而贡献心力。眼看日渐庄严清净的慈恩寺,我们心生欢喜。


我曾想,在佛教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天台山慈恩寺仍坚持“自己动手”建设寺院,为何不面向社会募集资金,请施工队来承包工程,这样既高效又省力,否则总留给“自己人”建设,不知要干到猴年马月啊?


想到这,因劳作一天而感到异常疲惫的我,倒头便睡。睡梦中,仿佛看见了住持智渡法师,面带微笑出现在我面前,慈悲地说:“此乃度众之法,兴建寺院只是弘法的一种形式……”


(图为:天台山慈恩寺住持智渡法师)


沉睡中我,蓦然间惊醒,恍然大悟……或许我明白了智渡法师的用意……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慈恩寺微信号:ciensi 阅读更精彩的下篇)……


慈恩魅力、修行秘要、漫漫菩提路........


分享到:
联系地址:中國·浙江省·天台县·水南村西 Copyright © 2000-2021  中國天台山慈恩寺  WWW.CIENSI.NET  ICP备案号:浙ICP备15031353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