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洲
-- 值此天台山慈恩寺大型教导片《临终送别》推出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关注这部电影的大众!
前不久,师父和我说要拍一部片子,我一看剧本《临终送别》,私下问师父:慈恩寺第一部电影就拍亡者题材,是否有些晦气。
师父说:“学佛之人怕什么晦气,有生必有死,无死哪儿来的生”。
是啊,世人希望生如夏花般灿烂,但却难以接受凋谢之苦;然而,修行之人却在死处、绝望处、艰难处寻求生命意义获得涅槃重生。能够拍一部,直面死亡的电影,让世人知道死后去向何处;在将死之时自己如何面对;亲人们又如何面对和处理,不至于除了悲伤其它无所适从,白白浪费了亡者投胎轮回的大好时机;让观看之人,体会生死无常,从而重新审视生命,岂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在片中,我饰演最后一位亡者的女婿,我几乎没有台词,但为了那个镜头,我们整个亲属团站了十六个小时,但我要感谢这十六个小时,让我体会到了“无常”和“当下”。
凡夫时常用“有常”的心看待人生和事物,期望自己长命百岁,期望爱能地老天荒,期望友谊地久天长,期望生活越来越好。但岂不知未来的一切均是由一系列的无常所构成。我们生死无常,世间无人可以把控自己的生死;我们的爱恨无常,今天还是海誓山盟明天也许就分道扬镳,今天还是冤家对头,明天也许因为有共同的利益又能走到一起;我们的环境无常,自然界的地水火风可以吞噬一切看似固若金汤的环境、建筑和家园。人往往因为无法看到世事无常而产生烦恼,比如说:许多人因为感情而产生烦恼,期望得到爱,并想爱得永久,岂不知爱的本质就是无常,它随着因缘而聚集,也随缘尽而消散。如果能够看的透彻,也许我们就能够活得潇洒自在一些。
既然世事无常,那我们有如何把握自己呢,总不能随波逐流吧!
佛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年少之时往往喜欢憧憬未来,爱幻想,其实未来无常,憧憬和幻想白白浪费了好时光。到了年纪大了,往往喜欢回忆,可回忆除了徒增伤感之外,其它无所得。对于我们来说能够把握的只有当下。
人们常说当下,那何为当下呢?百度一下:“当下是立即、马上的意思”,又说“当下是佛经里面最小的时间单位”,我认为解释并不恰当,当下应该就是:过去已过,未来还没有到来的那一刹那。我们的真实能把控的生命便由这无数个当下构成,无法感知和把握当下,人生便活在虚妄之中没有真实意义。
我们在生活中时常充满着各种情绪和思虑,他们充斥着我们的心,并且填得满满的,让我们没有多余的空间去感受当下:一个微笑、一丝微风、一抹阳光、一次观察、一次觉醒。这些原本我们可以在当下拥有的美好却被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错过,甚至可以说是一世又一世的错过。我曾经在高中时期看过一本励志书籍叫《卡耐基成功之道》,上面说要让自己活在当下,将过去和将来用船舱的隔板隔开。许多心灵鸡汤都知道这个方法,但为何看心灵鸡汤的人越来越迷茫,因为多半只是说了道理但无法实践。
天台山慈恩寺自2006年推出禅修和短期出家以来,许多的人来寺院通过禅修解决了自己的问题,烦恼也渐渐少了很多。并非寺院有多大的“法力”,也并非出家师父们说了什么高深的道理。止观禅修本身,交给了大众把握当下的方法,烦恼来自于过去和未来而并非当下,你能时常安住当下烦恼自然会少,智慧也随之升起困惑得以解决。
许多学员听慈恩寺的梵乐,非常喜欢透彻心扉,甚至感动得会哭,愉悦得会笑,但出了古洞,在家中听却很难有此感受,并非梵乐的不同,也非环境的不同,只是心境的不同罢了,如果能把这份安住于当下的心带到家中带到生活中,以清净心聆听梵乐相信一样可以听得透彻心扉。
师父常说,打坐、修法、念经只是一种方便,并非实修,师父说得透彻,因为这些只是让我们明白了道理、教会了方法、通过某种方便的方式让我们练习,真正能够把这些道理、方法融会贯通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实修的开始。
最后,我希望这部片子的播出,让每一位观看者能够人了解生死,了悟无常,体悟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