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禅修学员感悟
分享到:

在慈恩寺,我看到了大爱!

  • 2017-04-12  |  
  • 来源:网络  |  
  • 负责编辑:小编  |  
  • 点击:


文/  2017年1706期禅七学员:梅子




一不小心活了二三十年,人生的轨迹,就是这样要么自己主导,要么接受安排,只是这么走了三十多年,很少去问一个为什么。
 
为什么是向东而没有往西?为什么是从事了这样一份事业?又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人?
 
你会发现,有些事情,往往是没来得及思考便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今天。
 
就如禅修,当我离开家坐在高铁上,直到出发去向第一个目的地时,也没有提前去规划要去刻意做这样一件事情。只是看着列车上呼啸而过的风景,时间一点一点的流淌,禅修这两个字眼就忽然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
 
于是拿起手机搜索,紧接着报名,刚好有这样一个地方,刚好与我的目的地相距不远,又刚好有一期禅七还是那么刚好就在三天以后,佛法里凡事讲究一个"缘"字。我想这或许就是我与慈恩寺的不解之缘,在我人生中一个特定的面临重要选择的关口,它出现在了我面前。是那么刚好,又那么自然......
 
 
3月的南方总是布满细雨,我从郑州到南京的第一夜就遇上了雨,然后再到池州,九华山,我在朋友圈调侃说,自己在山上被冻成了狗!
 
真正领略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斜风细雨,你举着伞,还是浑身湿透,因为雨的轨迹并没有经过雨伞。
 
3月14日,天朦朦胧便被预约好去山上接我的出租车师父的电话叫醒,慌慌张张中上车,最终把伞落到了山上,所以一路在雨中光着脑袋赶路,坐车。中转一路抵达慈恩寺时天空已放晴。
 
我走进它,它远离尘嚣,如此安静!
 
我的房间在女客宿舍的二楼,站在走廊视野便是后山与田地,而门口有一个座椅,我办了入住的手续,领了禅修的衣服,倒一杯茶,捧一本书,坐在走廊的坐椅上看书,看看书,再抬头看看远处的山,看看山,再喝一杯裹着青草香的茶,三十多年,我所能想象到的所谓世外桃源,大抵就是这样一幅模样。
 
慈恩寺坐落在天台山,看到它就会应对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是的,相比很多寺院来说,这里的慈恩寺没有巍峨磅礴的大山倚靠,没有富丽堂皇的大殿、陈设。从大门到佛堂步行不过几分钟,爬到山顶也不过二十分钟的样子。
 
但是在这里却看到了真正的修行,闭上眼睛就能瞬间达到的那种心境坦然,慈恩寺,确切地说,这是一个"别有洞天"的地方,因为,大殿、禅室,全部都在山洞中,陈设简单,却因为区别于传统的庙宇佛堂而增加了那种庄重与神秘的色彩。
 
永慈老住持便是在这里修成舍利金身,作为本期弟子能够有此机缘近距离地向永慈老法师进行礼拜甚感庄严与荣幸。
 
 
每天早上,凌晨三点半起床,在春天依然清冷的凌晨这对自己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还好,最终克服了每一次的想偷懒贪睡的小欲望。
 
总在内心对自己说:如果这样的困难都克服不了,还能克服什么呢?所以这七天从四点开始的早课,我从未缺席过。
 
也或许是因为在那几天重新调整了作息时间,三点半起床,于是晚上八九点就开始犯困,一下调整了平时直到十一二点才能睡眠的习惯,基本晚上九点、十点就可以轻松入睡。而晚上最爱做梦并且总能记住梦里所有情节的我,忽然在去到的第三天不再做梦,或者说做过梦,却已不记得情节。每一天的精神也总是异常清爽。这应该是一个意外收获吧。
 
然后说一下打坐,正规的接受过如何打坐这样的学习,是第一次。从智渡法师这里了解到坐禅的真谛并不神秘,离不开"觉知"二字。
 
而觉知是从觉知自己的呼吸开始,一个人要从觉知自己中,觉知这个世界,觉知身边的物与人.......起初打坐十几分钟就忍不住动一动,重新调整一下坐姿,直到后来不知不觉打坐一炷香几十分钟的时间越发觉得轻松。
 
其实短短的七天并没有做到在打坐时完全摒弃杂念,只是学会了与杂念友好相处,或者说,学会了每当它再次出现时,看清,和看轻了。
 
就像在打坐时,因为感觉疲惫就不自觉的放松一下使背部弯曲下来,然后师父会拿着戒律板轻轻走到你身边,在你的背部敲一下,以示警戒,仿佛也是在提醒你从杂念中走出来回到觉知上一样。
 
我很感恩,在慈恩寺打坐的经历,这是与自己平静相处,觉知自己的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方式。
 
 
还有每一天必做的功课、早、晚课;诵经;禅茶。说起禅茶,每一次喝禅茶我必然是打坐的方式,除了拿起和放下茶杯,可以一动不动直到一课结束。
 
我们坐在被一盏盏烛光映成橘黄色的山洞里,听着梵音从山洞四周环绕自然流淌进我们的内心,你不清楚是什么在触动着你如此平和,仿佛放下一切让时间停结在此刻又有何不可的那样洒脱。
 
人,忙忙碌碌中,停下来能有过这样的时刻,是幸福的,也是享受的。平常脚步太快了,城市这个被钢筋水泥打造起来的空间,在我们急匆匆的脚步里变得越来越坚硬,然后这种坚硬从城市渗透到内心,有多少时候,其实我们忘记了,心应该保有的柔软的程度。
 
现在的世人心,有多么坚硬,就能制造多少伤害。对爱的人,对爱我们的人,如果也能像此时喝禅茶时这般柔软与体谅,何尝不是对现世安稳的一种功德。
 
 
其实在慈恩寺的七天,想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而似乎这7天的日子过得又总是那般无二和单调,七天,没有电话,没有应酬,没有必须要勉强的曲意迎合,甚至没有朋友,熟人,每天都是一样的早课、诵经、行香、打坐、禅茶、晚课......
 
它远离城市,没有汽车鸣笛,喧嚣繁华,灯红酒绿。有的只是徒步在山间小路,坐听古佛钟声的惬意安宁。每一天,用清水洗脸,不施任何粉黛,挽最简单的发髻,穿同一件禅服和简单的平底鞋,一个不加任何修饰,完全放松的自我,在这山水之间,是多么难得!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去禅修,你从禅修里得到最大的改变或收获是什么?这个关于目的和改变的问题,在我去禅修前是想过的,只是禅修后却没有总结过,或者确定地说,不用再总结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想好了为什么才去做,也不是所有的事情只有一个答案或者都有答案。
 
只是如篇头所说,一不小心几十年过后,该有一段不同的经历,这段经历促使你在日后更好地与自己相处,相爱,相知。我相信在一切因缘际会里,都是从接纳自己,改变自己开始的。
 
世间三种事:上天的事,别人的事,自己的事。第一件事,我们左右不了;第二件事,我们改变不了;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只是自己,只有第三件事那就是自己的事。想通了这一点,人生便会少去很多烦恼。
 
 
最后感谢慈恩寺,所有师父,所有义工,所有同修们。这里是一个随处可遇美好的地方。
 
智渡法师,他不像许多寺院的住持那样神龙见首不见尾,你想找他,只要去佛堂、会客室、禅房、田间地头,总有一处能找到他,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他老人家总是笑嘻嘻地在你需要他帮助的时候为你开悟。而我想这就是作为出家人最为难得的对待众生的平等心。
 
还有净仲师父,我玩笑时说他就像班主任一样,负责我们七天的所有功课,对我们严格要求,又宽爱有加;还有领我们诵经的比丘尼圆理师父,她的声音是如此有穿透力,我被她的声音惊艳到、感动到。
 
而我在这里还要说的是两个小故事,一个是听来的,一个是亲身经历的。
 
很早之前流浪到寺里的一只小狗,被师父们收留,后来这只调皮的小狗会经常跑到大殿里在师父们诵经时乱叫,弟子们建议师父还是把小狗栓起来吧,智渡师父说:如果栓起它就会种下捆绑的因,而它自己也是不开心的,由它去吧。后来小狗就这样在寺院里一直被散养着,直到被一位居士收养带走。
 
另一个故事便是我亲身感受:我在寺里时会常遇到义工里面有两位病人,从他们的日常举止应该是属于精神抑郁较为严重的那种疾病,但是他们会跟师父们一起诵经,上早课,晚课,而智渡师父还会为他们加持。后来一名义工告诉我,他们来到寺院已经很久了,是病人。智渡师父收留他们并为他们加持,正是为了减轻他们的痛苦。
 
我内心钦佩,对于一个普通的寺院来说,他们除了自己开荒种地解决温饱,并无所谓门票,香火等固定经济来源,但还是会用余力去收留一些有困难的人。
 
这种大爱,在这个越来越多被商业化寺院的今天,天台山慈恩寺更像一股清流。让我这个新时代的正值中青的人,相信佛的存在,他就在人间幻化成诸多身份用尽所有可能的力量去实现他让众生脱离苦海的愿景。
 
忘了第几天,下着细雨,我所说的患病义工中的其中一位中年男子,忽然在雨中嚎啕大哭,卧在泥水里,怎么搀扶也搀扶不起,这时一位在寺里修行的义工,是一名小姑娘,她闻声跑到满身是泥的中年男子身边,蹲下身来,对他说:你看,你看我送你一件礼物。说着同时从自己的脖子上拿下来一串金刚砂挂坠,挂在男子身上。男子真得就不哭了,平静地被另一位师兄搀扶到门口的医务室。
 
这两个故事我不再去掺进我的感受,我想就把它们放在篇尾留给更多的有缘人去慢慢体会吧。
 
 
今天离开天台山慈恩寺已经十四天了,这一天清明,我回到我的家乡,一天细雨未停,我在自己的小房间里觉得此时是刚好写下有关慈恩寺文字的恰好时候。
 
现在回头一读才发现内容很散,又随意,如果说它有什么难得的地方,大概便只是句句随心罢了。
 
这三十多年里,走过了许多地方,大半个中国,也到过了欧洲、北美、南美,而在所有的足迹里,天台山慈恩寺是一个特殊的印记,在这里更多体会到了感恩和惜福,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所以若此文别有用心的话,那便正是为了表达我的这份感恩之情……
 
 
文/  2017年1706期禅七学员:梅子
2017年4月4日夜吉祥


                                                 
分享到:
联系地址:中國·浙江省·天台县·水南村西 Copyright © 2000-2021  中國天台山慈恩寺  WWW.CIENSI.NET  ICP备案号:浙ICP备15031353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