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共聚天台山 畅谈共建“现代敦煌”天台石窟
2013-08-07 09:18
返 回
来源:天台山慈恩寺
 
本文原发布时间:2010-6-14
 
        凤凰网讯:近年来,在浙江天台山慈恩寺,发现了非常稀有、罕见的古洞窟群,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艺术家们为了传承敦煌文明、展现大东海文明板块的佛教艺术,在天台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6月11—13日“现代敦煌——天台石窟建设研讨会”在欢迎晚宴中拉开序幕,黄继满县长代表天台县政府、县委、人大和政协,欢迎并感谢艺术家们来天台开发现代艺术宝库、建设江南现代敦煌——慈恩寺石窟群;县人大朱利益主任、政协齐碧君副主席、县委常委裘国宏部长以及民宗局、文化局和文联等领导也同时出席宴会。
 
 
        6月12日上午,与会代表们考察慈恩寺古洞窟群现场时,代表们也正好赶上了迎接慈恩寺缅玉整体大卧佛。
 
        当天下午2:00即进入了紧张而热烈的学术研讨。
 
        研讨会议由县文联陈虹主席主持,叶玲君副县长致欢迎辞,慈恩寺住持智渡法师介绍了慈恩寺古洞窟群的初步规划。本次会议到会的艺术家们:原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常委副主席、全国人大科教文委员会常委高运甲先生,著名雕刻家汤守仁教授,著名版画家俞启慧教授,著名书画家张子良先生、郑竺三教授,美术理论家章利国教授,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胡雪先生,著名摄影家王虹军教授,著名画家黄德义先生、俞泓女士、邓达平先生、钱小纯女士、韩国著名画家闵庚灿先生,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于观亭先生,以及浙江、江苏、安徽、青海等地的代表,他们不顾高龄和辛劳,考察洞窟及其环境,在研讨会上也都相继发言。刘江教授虽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但作书面发言;毛昭晰教授、肖锋教授因外出等因素未能赶到,将补充书面意见;吴山明教授等因故未能到会者、以及诸多书画家则以书画作品给大会带来了贺礼。
 
 
        艺术家们共聚天台山,畅谈共建 “现代敦煌” ——天台石窟,是基于慈恩寺住持智渡法师、已主持完成这一古洞窟的初步规划。据初步勘察,该古洞窟群总体面积达十多万平米;目前已可入内的主体区域即达35800多平方,分为十二大洞系几百多个大小不等的洞窟,构成了洞中有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洞交错、洞洞相连的上下层系交织的主洞群体。正如艺术家们所看到的,各洞洞体形状各异,洞壁千姿百态、凹凸不一,单体洞窟最大可见跨度为92米,最大可见纵深为110米。主洞区内水体共有十多处,深度从6--60米以上不等,深水底部且有纵横延伸。因洞窟尚未全部清理,总体数量目前尚难统计。
 
        据有关考察数据显示,从岩石结构层上来看,此处山体最上部岩质为砾岩层,其下为一层厚度不详的紫红色砂页岩,再下便是采石层位,其岩性为灰白色粘土质碎砾岩,属于早侏罗系地层,岩层厚度大、不透水、产状平缓、倾角小于10°,非常便于开采;从岩质成份分析看,此地岩质坚硬、劈理性好、仅有少量节理裂隙,是比较理想的雕刻和建筑的好石料,将为雕塑艺术的创造表现提供足够的广度、深度和灵活表达的空间。
 
        据说,艺术家们以其奉献精神成立了“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和“天台山慈恩寺佛教艺术研究院”,作为接引海内外更广大艺术家的国际性大平台。会议认为:也只有如此大手笔——集合海内外的艺术力量,才能将浩如烟海的佛教理论和求证人生真理的实践方法,通过壁雕壁画等艺术方式,在前人遗存的基础上,让石窟文化艺术在天台山焕发出崭新光彩:
 
1、以“立体《大藏经》”为总体架构,每个洞窟以一部或几部经典为依据,构建某佛或菩萨的坛城世界。这将开创佛教史上有总体规划的“全”新文化格局,填补许多文化空白。
2、凸显现代艺术水平和时代特征,在艺术上富有国际性和现时代的代表性,并尽今人之力弥补历史上佛教造像与佛陀要求的差距。
3、这一举措将形成强大的辐射力。这一辐射力的直接影响,就是带动浙江其他石窟文化之开发或完善。
4、主体洞窟的洞内雕塑或洞外摩崖等将要雕刻的佛教艺术造像数量,将达84000多尊。
会议还对周边环境提出了配套规划要求,这一要求也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是利益当地、尤其是百姓的。
慈恩寺“天台石窟”建设不是一代、二代、三代人所能完成,无论这一工程是否举世瞩目,也无论经过几辈人的努力,重在参与,重在品位,重在问心无愧!
 
        在研讨的过程中,代表们积极发言,在肯定慈恩寺初步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
 
来源:凤凰网    http://finance.ifeng.com/city/lydl/20100622/23338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