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法师开示 >
分享到:

智渡法师:《以戒为师》

  • 2016-12-01 09:56  |  
  • 来源:智渡法师文章  |  
  • 负责编辑:信息发布  |  
  • 点击:


一个没有贪欲的人,欲望不会成为他的牵挂;
 
一个没有瞋恨心的人,嗔恨的种子不会在他心中萌芽;
 
一个没有愚痴心的人,无明不会遮蔽他的智慧。
 
  1  学佛是一项生命改造工程
 
佛陀圆满的三德之一即是“断德圆满”,他所断除的正是人类无始以来的贪、瞋、痴杂染。只有在烦恼去除的前提下,我们本有的清净自性才能得到显现,人格才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圆满,而这一切正是我们济世度人的基础。
 
行菩萨道不仅仅是说法度人,关键是要以自己的德行和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帮助他人出离心灵苦境,远离苦因,让周围所有的人感受到佛菩萨的慈悲、德行和智慧。
 
菩萨的心量是我们常人难以度量的。菩萨在行布施时,不仅仅要施舍财物,甚至要舍得献出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布施如此,六度万行亦复如是。
 
为了众生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都要在所不惜!真正行菩萨道就是要落实在彻底的奉献之中。 
 
比如放生,救护生命才是放生的本怀。随喜百元的一递是简单而轻松的,从杀戮者手中救下生命则是需要力量和胆魄的,放置何处才能让被救者得以生存,更是需要知识、细心、负责和耐心的。
 
菩萨们更不会忘记,救人是救护生命中最重要的。当需要献血、捐骨髓等身布施时,也是不会犹豫、分别的。学佛就是行菩萨道的过程,这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要尽未来际、无有间断、无有疲厌!
 
作为佛弟子,就是要以佛菩萨为榜样,以佛菩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明确人生目标的前提下,积极追求真理、传播真理,我们的人生才无疑是光辉明净、才是活得有意义、有价值的!
 
如此,其它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沙弥尼戒、优婆塞戒等诸戒,皆是出家人或在家信众别别解脱的防护网,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改造生命的基本依据。
 
  2  戒法圆融 消除误会
 
梵网戒是汉传佛教比丘、比丘尼必受的三坛大戒之一,非受不可;在家菩萨自愿求受的也很多。
 
误会最普遍的是食肉问题。梵网戒受者,无论在家出家均须修清净梵行,不许食肉。
 
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在家、出家均无不食肉戒。他们中也有人误解汉传佛教的比丘不食肉,因为他们可能不了解:汉传佛教比丘在受比丘戒时、得同时受菩萨戒,汉传佛教信徒亦对他们吃肉有误解。
 
多数汉族信徒认为比丘就应该不食肉的,因为是菩萨比丘,食肉就不像比丘菩萨了。同时,又因藏地的特殊地理环境,认为密宗是食肉的,食肉才是密宗。其实《梵网经》就是密宗。密宗修观音法、药师法等瑜伽部法门的人就不能食肉。近来有些藏族大德也在提倡不食肉。虽说在比丘戒中,只是不许无病乞鱼肉食。但在《涅槃经》、《楞严经》等大乘经中,佛曾对菩萨说,“一切众生皆是前生父母、未来诸佛”,为人之子怎可食“父母”身肉?
 
汉传佛教信众把不食肉已视为了出家人最起码的道德,普遍提倡素食(不食荤、腥)。这对汉地出家人和信众来说,在去除贪心增上缘上是有极大的帮助的。何况现代的肉食已成了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症、肝硬化等等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从这一意义上说,提倡素食也是让人远离疾病根源。所以说“素食有益健康”。 
 
无论是否食肉,皆得依据持戒因缘,不可本末倒置。
 
这中间的误会众多,是对其他法脉、其他宗派的教理、行仪和对机不甚了解所造成的。佛陀的教法是圆融的,而我们一旦只站在某一角度看问题、又自以为全面时,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既不可、也没必要将食肉问题扩大化,除非是想以此标榜什么。能标榜什么呢?无非有二:一是掩盖,二是衬托;掩盖自己的丑恶、衬托自己的名闻。要管好自己,谅解他人,生起觉知,学会观察因缘,依戒防护,实行中道才有现世解脱的可能。
 
“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是菩萨在因位中行度生事业,如是依戒修行,集积福慧资粮圆满,最后入金刚喻定,断尽极微细的金刚习气、然后入于无住涅槃,成就无上菩提道果。 
 
  3  佛教道德观
 
佛教道德观,彻始彻终,着重在内心思想上,要各人自己转化自己内心世界的阴暗面,使之成为光明藏,就能转烦恼为菩提。故五明之中,特重内明,称为内学,亦称心学。此是佛学专业,舍此便无佛教特点可言。
 
世间罪恶渊薮,皆由“我”“法”二执,佛教断惑证真之道,实为擒贼擒王。为了社会稳定,国家昌盛,人民幸福,世界和平,佛教徒应学修如来圣慧所证的道德观。
 
由于比丘、比丘尼戒条众多,为了便于应用,丛林中根据戒律精神,定有共住规约等丛林制度,与戒律同有约束性。
 
如,十方丛林财产,属于十方僧。盗用十方常住,对十方僧来说,任何人犯一盗戒,都极难忏悔。此是佛教尊重集体的精神,在管理寺宇工作中,是尤其需要重视的一条道德标准。
 
作为戒律的补充,尚有众多的、在佛陀时期就已形成的、多方面的良好道德规范。例如:
 
每天只能以六分之一的时间休息(劳作)。
 
在哪一国就要遵守哪一国的法律(守法)。
 
反对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和自身的烦恼习气,提倡平等(革新)。
 
三衣一钵不蓄私财(廉洁)。
 
勤修定慧、彻法源底(求实)。
 
等视众生如母如子(平等)。
 
佛教的道德观,既深且广,难于尽述。希望有更多的人士来探讨、发明,使之为我们的个人进步、人格升华、家庭和睦、人际和谐、社会文明建设等等,发挥积极的作用。
 
  4  祝愿
 
佛门广大,利益丰厚;佛陀功德满虚空,众生利益亦应然;八万四千法,法法益群萌,实非在此数语所能展示万一。
 
由于观念偏执与世间成见之影响,一些人障碍了自己深入解悟人生、了解宇宙真相;不能“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地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做事、学修,也就障碍了从中去获得宝藏,尤其是现世解脱的利益......
 
愿诸世界常安稳,
法门普被益世人;
放下执见障道法,
自利利他报四恩。
 
—摘自智渡法师著作《佛门探宝》
 
分享到:
联系地址:中國·浙江省·天台县·水南村西 Copyright © 2000-2020  中國天台山慈恩寺  WWW.CIENSI.NET  ICP备案号:浙ICP备15031353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17号